首頁







玄幻奇幻 都市言情 武俠仙俠 軍事歷史 網游競技 科幻靈異 二次元 收藏夾
  • 放肆文學 » 軍事歷史 »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 第371章 民間高利貸
  • 熱門作品最新上架全本小說閱讀紀錄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 - 第371章 民間高利貸字體大小: A+
     
      第371章 民間高利貸

      李衡眺望過去,前面有許多人正在排隊,而且不止排了一條。

      「前面去看看。」

      不多時,李衡帶著人到了前面。

      人群還在議論,每一個人臉上都有著緊張之色。

      「老丈,這是作甚?」李衡上前詢問道。

      那個穿著破舊布衣的老頭轉身打量了李衡一眼,有氣無力地說道:「當然是借錢。」

      「借糧?」

      「沒飯吃了。」

      說完,就不理會李衡了。

      諸葛融眯著眼睛看著前面的麥田,說道:「現在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去年存的糧食大概是吃完了,新的麥子尚未成熟。」

      李衡倒是想起來了,古代這個時候的確有這種現象。

      等到唐代的時候,出現了青苗法。

      青苗法就是朝廷通過建立常平司,囤積大量儲備糧。

      在豐年適當抬高價格糴(dí)米,防止穀賤傷農。

      所謂糴米就是抬高糧價。

      在荒年適量降低價格糶(tiào)米,平抑物價,拯濟百姓。

      也就是「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

      在糶米時價格不能低於本錢,有可能會有所盈利。

      李衡從關中回來之前,就跟諸葛亮提到了建立常平司。

      只不過他所建立的常平司,是用來平衡貨幣過量導致糧價暴漲的。

      例如紙錢發行過量,糧價大漲,常平司就向民間出售大量糧食,回收一部分貨幣,增加民間糧食量。

      這樣糧價就會有所下降。

      唐朝建立的青苗法主要還是為朝廷創收。

      等到宋朝王安石變法的時候,重點改革了青苗法。

      王安石改革青苗法的根本目的是進一步為大宋朝廷創收。

      創收的利潤點來自民間高利貸。

      民間高利貸的對象就是老百姓。

      在宋朝小農經濟發展之後,地主和農民變成了佃租的關係,地主不需要像三國時期這樣養著佃客了。

      佃客按照提成分一部分糧食,但這部分糧食很少,根本不夠吃。

      等到四月青黃不接的時候,沒有糧食吃的農民,就只能找地主借錢買糧食。

      地主一般給的月利息是百分之三十以上。

      佃戶知道還不起,但又必須得借。

      地主知道佃戶還不起,沒指望全部還,能還多少還多少,不能不還。

      地主利用這種方式把佃戶固定在自己的田裡,讓佃戶終身無法脫離。

      所以,這是控制佃戶的一種經濟手段。

      這在唐莊園經濟崩潰之後的宋明清是非常常見的。

      王安石的青苗法是從民間高利貸那裡把貸款權搶過來。

      王安石講究利出一孔,由各地官府給百姓貸款,百姓把錢還給官府。

      官府從中賺取利息。

      青苗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大宋王朝的權力者得到了一個斂財的工具之後,就變成了嗜血的怪獸。

      李衡看了一眼諸葛融,疑惑道:「之前荊州也是如此嗎?」

      「每年如此。」

      李衡道:「編戶齊民的糧食也不夠吃一年?」

      大宋朝那是小農經濟時期,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土地兼併前所未有,大部分人淪為佃戶。

      佃戶糧食不夠吃,可是這個時代,除了編戶齊民就是部曲,沒有佃戶。

      怎麼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諸葛融說道:「按理說編戶齊民的糧食夠吃一年,但江陵是對抗曹魏的前線,稅收繁重,有些事,在所難免。」

      「叔長這話違心了吧?」

      「大將軍何出此言?」

      「是真的在所難免,還是有些官員、大族故意如此,讓編戶齊民找他們借貸糧食,方便掌控這些人?」

      諸葛融眼角抽搐了幾下,苦笑道:「大將軍既然知道,何必問下官。」

      「叔長不是一直以天下為己任麼?」李衡反問道,「不是讀了民貴君輕麼?」

      諸葛融沉默片刻,突然說道:「大將軍還真相信民貴君輕?」

      「我相信。」

      「沒想到在益州大開殺戒,又數次擊敗曹魏和孫吳的大將軍,竟然還相信這種話。」

      諸葛融的聲音明顯變小。

      李衡當然相信,但李衡也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在古代的統治者眼裡,民眾只是牛馬。

      這就是農耕時代的無可奈何。

      李衡多次向諸葛亮闡述過一個道理:當商業興起後,無論是官員還是大商人,他們都必須在表面上做到尊重民意,因為他們需要消費者。

      李衡所想像的民貴君輕,是指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唯物主義和人文主義被這片土地的人接受之後,人們就會發現,至少在生理意義上人和人是一樣的。

      沒有誰天生帶著富貴血統。

      與此同時,李衡也切身體會到了這個時代的大官僚和世家子弟對待民眾的真實想法。

      諸葛融算是家族教育良好的人,他的品行可以超過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

      但在他的內心深處,百姓依然只是牛馬。

      也就意味著,他們是不贊同李衡現在把田均分下去的,更不贊同一系列的商業新政。

      因為這些都是會威脅他們的地位的。

      看來在滅魏之前,必須做一些事,至少要限制上層的權力。

      如果等到滅魏之後,外部矛盾消失,一切就完了。

      李衡沒有回答諸葛融的話,他帶著人,朝前面行去。

      在大樹下,有一些人擺著桌案,拿著毛筆,正在紙上記錄。

      旁邊有人在發放糧食。

      「五十斤糧食,三個月之後一共償還兩百斤糧食。」一個模樣俊秀的男子溫和地說道。

      「是是,多謝多謝。」

      男子道:「要多謝的是謝公,是他仁善,才願意把糧食借給你們。」

      「是是,多謝謝公……」

      「好一個仁善。」李衡騎著馬走過來,「謝公是謝崇嗎?」

      「你是何人?」

      「三個月之後一共要償還兩百斤,月息五成,謝家做了幾年買賣之後,算盤越打越響了。」

      李衡卻沒有回覆那人,而是對諸葛融道:「不是說各縣都沒有災情嗎?」

      諸葛融道:「這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出現的正常情況,不算災情。」

      「一戶五十斤糧食,夠吃嗎?」李衡的目光落到那個借糧的人身上。

      那人立刻道:「夠吃一個月了!下個月麥子就熟了,有糧食吃。」

      「一戶幾口人?」

      「咱家裡一共七口人,有一人去了江陵城工坊。」

      「幾畝地?」

      「一百畝地,種了六十畝,其餘地在休息。」

      「一畝年產多少?」

      「一畝年產大約有一百五十斤,有一人入伍,免稅了。」

      李衡又問道:「免稅了為何還沒有餘糧,到現在還需要借?」

      「去年打仗,吳軍來了,搶了許多糧食。」

      李衡目光落到其他人身上,所有人都面色憔悴,目光呆滯。

      李衡看了一眼諸葛融,諸葛融苦笑道:「有些地方補充糧食確實不足,曹魏和孫吳對我們封鎖了主要商線,的確缺糧了。」

      (本章完)

      





    上一頁 ←    → 下一頁

    豪門小甜妻太初都市之最強紈?從契約精靈開始機戰無限
    朱雀記大奉打更人食全酒美絕天武帝撐腰